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物体分类》(汇总16篇)

来源:网络整理时间:2023-10-09 22:42:03

摘要: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物体分类》(汇总1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物体分类》(汇总16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详细信息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物体分类》(汇总16篇)

篇1:物体分类说课稿

物体分类说课稿

第一课时《物体分类》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和神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他们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认识了这几种物体,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篇2:《物体分类》优秀说课稿

《物体分类》优秀说课稿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其内容编排,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对几何形体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模型的分类引出对物体形状的认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改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我在课堂中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尝试对本课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让学生通过机器人这一中介来认识球、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体分类》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二、动手分类,体验形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和小组同学合作,把带来的学具进行分类。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做数学",体验"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大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伺机引入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三、观察操作,构建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合作,通过看、摸、比、想、滚一系列的操作,认识长方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认识的物体进行操作,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建立表象,构建新知。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将"做"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的数学,体现知识形态的过程性。

四、联系生活,玩中求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和球,并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猜猜看"、"找朋友""小小设计师"等多项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新的教学方法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考虑。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本课知识的教学,而应创设机会,促进知识的内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拓展练习,让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众所周知,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学生思维灵活开放,在"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里,搭出的作品可多啦!有车,有房,有人,有楼,有塔等等。这节课同时也留下了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课堂"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不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3: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物体》,它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完成教材第86-8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1-5题。

本课是在二年级学习观察物体:辨认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使学生会认识:

1、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感知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在什么位置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

教学重难点: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课件,图书柜,正方体和长方体木块。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别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根据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首先创设情景:猜猜他(她)是谁。媒体演示班上三个同学的相片,正面的,侧面的,背面的,让同学们猜一猜他(她)是班上的哪个同学,并说说猜想的理由。其次,请同学们观察教室左上角的图书柜,并指名说出图书柜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哪个面。最后,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纸盒,再指名说出纸盒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哪个面。接着,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这时,教师指出:像洗衣机和冰箱等的正面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有的'物体的正面要根据观察者的位置而确定,通常把观察者正对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样做既复习旧知,又可以让学生认识正面、侧面、上面,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又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一个或两个面。教师提出观察要求,观察时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眼睛要平视。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然后交流。师出示的问题是:“小朋友,你坐在位置上看到了图书柜的哪几个面?”通过交流,使同学们认识到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物体面的个数就有不同:有观察到一个面的,有两个面的。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第二层次,实际观察物体的三个面。第一步,媒体演示教师观察图书柜的情景,让学生猜猜看,老师能看到图书柜的哪几个面?并说出理由。(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上来进行观察)同时完成教材第86页卡通茄子的问题,交流时让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二步,观察放在桌子左上角的小正方体木块,同桌讨论你能看到小正方体木块哪几个面?第三步,观察放在桌子右上角的小正方体木块,同桌讨论你能看到小正方体木块哪几个面?第四步,观察桌上的铅笔盒,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交流。第五步,全班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物体面的个数就有不同,但是,一次观察,最多只能观察到三个面。

组织两个层次的观察,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构建视图表象,建立实物体与视图之间的正确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首先,基本训练,运用知识,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第4题。接着,拓展延伸。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后,补充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分别看到了怎样放着的,有几个正方形拼起来的图形。

总之,本节课,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及其空间观念。

篇4: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

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

一、说教材,说学情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无固定形状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同样,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组织反映空间观念的数学材料

本课设计了五组材料。1.依次出现冰箱的三视图,运用反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2.让学生将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用品等实物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3.利用课件提供的具体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从不同角度给熊猫照相及小老鼠看水壶等小朋友喜欢的画面。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5.动手操作摆积木的游戏。

(二)设计体现空间观念的呈现方式

先从看图片到猜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对三维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想象能力,一种更高水平更复杂的空间概括能力。因此,课一开始设计的猜一猜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再从看实物到画出它的一个面,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坐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画面不同。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感知的升华。最后通过搭积木的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的三视图,让学生想一想,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物体的表象摆出来,由面到体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教学策略

1.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对物体的认识学生并不是一点没有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在课一开始就遵循这个原理,猜冰箱、画实物、动画演示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渐渐地靠近。

2.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过去,比较强调用算式加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其实,表达数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如此。本课就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回忆(照相、穿球鞋)、对实物的观察(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人)、动手操作(画画、搭正方体)、猜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3.空间概念的培养需要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房子,并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和同组的四个小朋友交流所画、所想、所思,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空间观念。

篇5:新版按物体名称分类说课稿

新版按物体名称分类说课稿

教案目标:

1、能把相同名称的物体归并到一起。

2、能用“把X X和X X放一起”进行表述。

教案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已认识苹果、香蕉、梨等水果,能正确说出名称。

2、物质准备:分类盒人手一个;苹果、梨、香蕉等实物若干;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教案过程:

1、以“参观水果店”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水果。

教师:水果店里的'水果真多,小朋友仔细认一认,都有哪些水果?

2、分水果,引导幼儿把相同名称的水果放一起。

(1)幼儿自主操作,提问:你是怎么整理的?

(2)小结分类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正确表述“把X X和X X放一起”。

3、操作《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3》,引导幼儿将相同名称的物体进行分类。

(1)教师介绍材料及玩法:

A、第一组:分动物卡片。

B、第二组:分水果卡片。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表述“把X X和X X放一起”。

(3)请幼儿将操作的分类卡片展示并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4、组织幼儿评价、小结。

活动延伸:

1、把材料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练习。

2、游戏活动:在娃娃家游戏中,引导幼儿将水果分类收拾。

3、家园共育:引导幼儿对家中的物品按名称进行分类。

篇6:物体分类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物体分类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5、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活动教学法

通过学生自己搭建自己喜欢的形状,大胆发挥想象。同时渗透独立、探索、合作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激励、表扬的`话语,肯定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语言训练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每一环节我都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活动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和神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他们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认识了这几种物体,也培养

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篇7:数学教案-物体分类

数学教案-物体分类 - 北师大版

教案示例一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  ,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

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1.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八、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案点评:

本节课教学导入  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 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案示例二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教案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探究活动

猜猜看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

2.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游戏准备

每人准备一盒积木.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两名学生.

2.将积木放入课桌中,其中一个学生随便摸出一块积木(不要让另外一个学生看到),然后摸的学生说明积木的特征.

3.另外一个学生根据特征说出积木的名称.

4.交换说和猜的角色.

5.每猜对一次加一分,得分高者即为优胜者.

游戏说明

这个游戏还有另外一中玩法.

1.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两名学生.

2.将积木放入课桌中,其中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种一种几何体的名称.

3.另外一个学生从课桌中摸出相对应的积木.

4.交换说和猜的角色.

5.每猜对一次加一分,得分高者即为优胜者.

捏图形

游戏目的

通过捏图形使学生切实地了解各图形的特征.

游戏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盒橡皮泥.

游戏过程

1.每人用橡皮泥捏3个图形,一个正方体,一个一般的长方体,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一个球,一个圆柱.

2.每个小组评出一个优秀作品参加全班的评选.

3.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数学教案-物体分类 - 北师大版

篇8:小学数学《观察物体》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情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美术课,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无固定形状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同样,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组织反映空间观念的数学材料

本课设计了五组材料。1.依次出现冰箱的三视图,运用反例,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2.让学生将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用品等实物摆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3.利用课件提供的具体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从不同角度给熊猫照相及小老鼠看水壶等小朋友喜欢的画面。4.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5.动手操作摆积木的游戏。

(二)设计体现空间观念的呈现方式

先从看图片到猜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对三维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想象能力,一种更高水平更复杂的空间概括能力。因此,课一开始设计的“猜一猜”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再从看实物到画出它的一个面,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坐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画面不同。然后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感知的升华。最后通过搭积木的练习,利用课件出示的三视图,让学生想一想,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物体的表象摆出来,由面到体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教学策略

1.学生已有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又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对物体的认识学生并不是一点没有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在课一开始就遵循这个原理,猜冰箱、画实物、动画演示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界限就可渐渐地靠近。

2.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多样化。过去,比较强调用算式加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其实,表达数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如此。本课就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再现、回忆(照相、穿球鞋)、对实物的观察(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人)、动手操作(画画、搭正方体)、猜测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3.空间概念的培养需要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小房子,并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和同组的四个小朋友交流所画、所想、所思,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更加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空间观念。

篇9:小学数学《图形分类》说课稿

小学数学《图形分类》说课稿

【说教材】

《图形分类》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的教学是建立在之前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在教材中安排了实践活动,“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举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事例,接着又设计活动“拉一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四边形好以及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综合考虑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是这样来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情感。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中,“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间的关系,会对图形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还将借助多媒体教具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与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核心思想是:“教是为了不教”。这正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谈话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力争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有目的地运用交谈和启发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实践操作、归纳、尝试等活动形式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着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按课程标准来上课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修改和重组了教材,通过利用故事一条线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努力贯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力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一上课,我准备口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我说“今天我在来学校的路上遇到了几个老朋友,他们说有好长一段时间没与我们的同学见面了,挺想咱们的。所以硬是哀求我带它们来参加我们今天的这堂课。我那会就说了,我们的同学可能早把你们给忘记了,还是我回去跟他们打完招呼后,你们再来吧!可这群老朋友就是不听劝,它们坚信我们的同学肯定没把它们给忘记掉。瞧,这会它们在一边等着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带来的老朋友是谁。设计这个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内驱力,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为下面的教学聚集动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课件依次出示这一群老朋友(教材P22说一说中的各种图形),然后引导学生:

1.说一说“这些老朋友的名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还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

2.小组合作,帮帮老朋友

在这一环节里,我通过与学生谈话来呈现问题,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知道这群老朋友为什么这么急着要与我们的同学见面吗?原来啊,它们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发生了争执,想来请我们的同学帮忙解决。同学们,你们说我们要不要帮帮他们啊?

师: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它们图形王国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所以它们想分家,但它们的国王说了,要分就得有规律的分,否则不让分。其实大多数的图形朋友还是分得比较合理的,它们都符合了国王的要求。但还有这么三家被国王给制止了,说它们还没有按规律去分清。课件呈现有问题的家庭:

第一家:长方行、正方形、菱形和正方体

第二家: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和圆

第三家: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现在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一下,比比哪个小组帮忙解决的问题最多。

3.小结,导出课题

在这里师生共同概括出图形分类的几种标准: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来分,按图形是否由线段组成来分,按组成图形的线段条数来分;并趁势导出课题“图形分类”。

4.统筹安排,我来分

即练习,让学生对教材所给的P22的所有图形按教材的设计来进行分类。

在这里,教师把对图形分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分类的标准,由此引出新知识,将数学教学融入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对所给的图形进行有效的分类。这样设计,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推理和分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到其中的无限乐趣。

(三)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在这里教师说“其实图形王国里成员间还是相对和睦的,分家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当然了,偶尔一两个小鬼捣乱也是有的。就在今天来的这群朋友里,也有两个调皮鬼,(平行四边行和三角形),它们曾经为争论谁的本事大发生过争执,并进行了这样的比赛过——”,通过以上设计来导出下面的两个数学活动:

1、第一回合“比比谁在生活中小朋友身边出现的次数多”

出示教材P23.1中的.图片,解说完后再让学生猜猜谁会赢,自己赞同哪一方,并帮忙举出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最后,教师再帮忙总结说“其实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都很多,是比不出个胜负的,所以第一回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2、第二回合“比比谁的稳定性较好”

先出示P23.2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并让学生猜一猜按图片中的动作实施后,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再让同桌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模仿图片中的情景,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总结规律“三角形的稳定性比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好”。

3、拓展应用

让学生运用所总结的规律解释P23第3题中的图片情景。

在这一环节里,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小组合作精神。

(四)全课小结

师:为了感谢我们班同学的热心帮忙,图形朋友们也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课件呈现图片)

[第一份礼物],用图形拼成的各种美丽的图案

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同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们共有的特征和联系。

[第二份礼物],各种美丽建筑中的图形

通过欣赏生活建筑中的图形,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里,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间接地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加深印象,内化知识结构。同时将图形与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着重体现图形分类的三种依据,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形的特征和分类的标准。

篇10: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

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的`什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不对称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藏在对称图形里的一位线朋友,请同学给这位线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动认识对称轴。

电脑演示对称轴

最后教师示范画对称轴

3、(接着)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学,不经教师提示而直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后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第二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同时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

1、课件出示一组日常生活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并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的。

(四)创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创作对称图形比赛。

(以上两小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并利用对称性质创作出美丽的图形,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篇11:《分类》数学说课稿

《分类》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分类》这一单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1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方面的知识,是最基本的统计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二是自己确定一个标准对几何体或图形进行分类。本课时教学第一方面的内容(P64----65)。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的熟悉事物,了解分类的意义,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用途)等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初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

三、教学方法模式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基本模式为: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内化整理)——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学生特别喜欢儿童人物,所以有效的利用儿童喜欢的人物小妞妞在学校“摆放玩具”的比赛中荣获冠军的消息,以送喜报的方式转达给小朋友,创设学习环境,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故事导入,一幅摆放玩具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玩具是怎样摆放的,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同时让学生知道(像小妞妞的做法,把同一类玩具摆放在一起,这种做法叫做分类),从而让学生感知分类的含义,让小朋友分享小妞妞成果的快乐,也使孩子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玩具整理”的基础上,学生已对分类概念有所体会,对分类的做法也有所感知,教师接着导入第2题,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按用途划一划,体会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致的,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前2个小题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掌握方法,教师一是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是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这样使操作成为“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推进学生类化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反思交流(内化新知)

前两题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经感悟到在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推进了学生知识的类化进程,紧接着导入第二题,教师将小动物卡片,课前按每组一份发给学生,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分一分(按腿数),发现学生都能做好、分好。这时教师再提问,这些小动物除按腿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这个问题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困难,这时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调动他们主动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学生思考的余地大,表现的机会多了,都纷纷去想,最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拓宽了思维,还使学生领悟到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稍加启发:“是啊!有的小动物只能在空中飞,不能在水中游;有些只能在水中游,不能在空中飞;有些小动物既不能在空中飞,又不能在水中游,只能在陆地上跑。”通过教师的启发,多数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根据不同标准分类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张扬,从而体验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根据小妞妞送的第二封喜报(搬新居),帮她整理小卧室、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篇12: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3、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

4、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

二、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师小结: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在数学里叫做分类。(板书:分类)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6)同学们把小动物们送回来了大自然,真是爱护动物的好孩子!老师还听到这些动物们悄悄地对老师说:谢谢你送我回家,我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想对小动物说什么呢?

5、整理学具盒

(1)看来呀,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下面一轮把学具盒打开,看看你们的学具盒整齐吗?如果不整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把学具盒整理好吗?如果整齐,你能帮帮你身边的同学吗?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分类

学习用品

玩具

穿的

体育用品

篇1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5、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活动教学法

通过学生自己搭建自己喜欢的形状,大胆发挥想象。同时渗透独立、探索、合作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激励、表扬的话语,肯定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语言训练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每一环节我都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你说我放你说我猜搭一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3、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用你手中的橡皮泥捏一个你喜欢的物体,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篇1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二、说教法、

学法教材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节课主要完成单一标准的分类。结合我校正在着手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我把教学安排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图改为老师家的房间图,因为宝宝没有养成好习惯,而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让学生首先产生亲切感,呀!老师家的房间被宝宝弄乱了,今天由我们来整理老师的家!真有意思!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创设时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师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老师先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找到整理房间的最佳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我给每个小组分了一套和老师一样的学具,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

展开全文
热门推荐
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汇总9篇)10-09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及答案(汇总10篇)10-09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卷(汇总12篇)10-09 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说课稿(汇总13篇)10-09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汇总10篇)10-09 二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汇总11篇)10-09 一年级上册期中试卷(汇总10篇)10-09 抗击疫情为武汉加油的小学生作文(汇总22篇)10-09 为中国加油(汇总12篇)10-09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总复习工作计划(推荐20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