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试
+

财务危机成本的计量

作者:原者    来源:网络    阅读:8

财务危机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大量财务危机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预测、财务危机成本的计量、财务危机与公司治理等问题,对于财务危机的类型及其不同的特性则鲜有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尝试。
按照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可以将财务危机划分为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两大类。所谓渐进型财务危机,就是一般文献中所指的财务危机,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项目投资过度、财务杠杆过高等原因所导致的严重亏损、现金流严重不足、无力清偿、资不抵债和破产清算等事项。它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为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突发型财务危机是指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如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给企业带来了资产的损失,从而所导致的财务危机。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形态特征、形成机理、外部影响和防范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下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两种财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
一、形态特征
由于渐进型财务危机是逐步缓慢发生的,而突发型财务危机是瞬间突然发生的,因此两者在形态特征上自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可以以现金流是否充足作为判断的标志。如果把现金流量作为时间的一个函数,以时间(T)作为横坐标,企业拥有的现金流量(C)作为纵坐标作图,那么,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态特征大致可以用图1、图2来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现金流指的是净现金流,即相对于企业的现金支付需求来说,其现金供应是否充足。位于零点之上的则表明现金流入足以应付现金流出,而在零点之下则表明现金不足,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渐进型财务危机类似于“自然死亡”。企业作为组织系统,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要经历发起、成长、成熟、衰退等不同的阶段,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一个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后,随着其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的改善等,其现金流逐步增加。随后,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或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原因,其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渐渐萎缩,在财务上表现为现金流的逐渐减少,这时,企业如不能采取有力的措施扭转局面,则最终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完全退出市场。
图2表示的是突发型财务危机,与渐进型财务危机不同,这种财务危机类似于“猝死”,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瞬间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突发型财务危机可以发生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任何阶段,图中表示的只是一个可能的时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它可能与企业原来所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完全不相关。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原本经营业绩良好、现金流充沛的企业也遭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即刻陷入了财务危机。
二、形成机理
(一)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里,一般会依次出现导致企业陷于财务危机的各种原因、症状,企业最后陷于财务危机。
从产生的原因看,根据John Argenti的研究结论,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八项:一是企业管理差。企业管理差主要是指高级管理层的结构缺陷,包括首席执行官一人独断控制企业;其他董事不作为;知识结构不平衡的高管队伍;财务职能弱;缺乏管理深度、具有很高权力的首席执行官等六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不足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包括没有使用预算控制系统,或者预算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完全不存在;缺乏现金流量预测;不存在成本核算系统;资产价值的不恰当估价等四个方面。三是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经营环境的变化可分为竞争趋势的变化、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变化、技术变化等五大类。四是制约公司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因素。五是过度经营。六是开发大项目。七是高杠杆经营。八是常见经营危险。其他学者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分析和归类。但是,不管如何分析,都包含了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市场原因,而这些原因本身也是逐渐发生和演变的。同时,在众多原因中,企业管理差是其根本原因。

从形成的时间段看,根据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企业的渐进型财务危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危机潜伏期,特征是企业盲目扩张、市场营销无效、疏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资源配置不当、无视环境的变化。第二阶段为财务危机发作期,特征是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重、缺乏会计的预警作用、拖延债务偿付。第三阶段为财务危机恶化期,特征是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和专心财务周转、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到期违约不支付。第四阶段为财务危机实现期,特征是负债超过资产、完全丧失偿付能力、宣布破产。所以,渐进型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持续、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突发型财务危机的形成具有瞬间爆发的特点,没有一个较长时间持续演化的过程。
从产生的原因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突发性财务危机来源于自然灾害,即企业本身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完全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外部因素所造成的财务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外部突发事件,如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披露,但产生的根源仍来自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善,如污水排放超标、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所以其实质上来源于人为灾害,如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实际上是行业潜规则曝光,吉化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和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馅事件则是个别企业不重视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人为灾害。不论是何种情况,突发型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相比渐进型财务危机更单一、更明显、更直接。
从形成的时间段看,第一种情况下的突发型财务危机几乎没有阶段性,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企业同时发生了资产损失,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陷入了财务危机。第二种情况下的突发型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比第一种情况下相对要长一些,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任危机期,表现为客户流失、产品滞销、市场竞争力显著下降等。第二阶段是财务危机期,表现为现金流不足、无力偿付、筹资渠道缺乏等财务危机的一般症状。
三、外部影响
作为整个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企业所发生的财务危机也具有外部性,对企业外部产生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
(一)经济影响
不论是渐进型财务危机还是突发型财务危机,都会产生外部经济影响。
在微观层面,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会给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带来经济影响。首先,给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竞争对手)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原因所引起的公司特有的财务危机使得竞争对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实行寡头垄断,从而带来利润的增长等好处;另一方面,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会“传染”给行业内其他公司,这一负面影响往往占了上风。其次,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也会受到其财务危机的损害。再次,企业的财务危机也对其贷款银行产生影响,对此,国外有很多研究,虽然具体的结论和观点不同,但都说明企业的财务危机这一事项对贷款银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张培莉,2005)。
财务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危机能引发银行体系脆弱性,进一步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深化金融危机,使经济难以复苏。并且,这种诱发作用存在必然性(王克明,2004)。
(二)社会影响
除了经济影响外,突发型财务危机还会产生显著、直接的社会影响。虽然渐进型财务危机因影响了宏观经济从而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间接的。但突发型财务危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是通过经济影响间接作用的,且在危机发生当时就产生了。当然,有时候很难区分这种影响有多少是由于突发型财务危机产生的,又有哪些是由于引发突发型财务危机的事件本身所产生的。
四、防范机制


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不同特征必然导致其防范和控制的时点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研究历史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Beaver和Altman采用的单变量、多变量线形判别分析开始,涌现了很多预测的方法,如多元逻辑回归方法、生存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有研究结果(吕长江、周现华,2005)表明,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这三个主流的预测模型尽管其使用有各自特定的前提条件,但均能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可预测性使得企业能够对其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事前的防范。防范的重点在于调查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寻找将要导致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对症下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当然,如果企业的事前防范失败,陷入财务危机时,仍然可以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采取与企业现状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提高盈利能力,增加现金流量,使企业逐步走出财务危机。
相反,突发型财务危机具有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事前的防范非常困难,但仍然可以进行一定的风险防范。企业可以在盈利年度提取应急基金进行稳健性投资,平时的财务政策应注重流动性管理,对易损、危险性财产和工程项目进行保险等。这样,当意外事件突然发生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防范财务危机。而对突发型财务危机的防范重点还是在于事后控制,即当意外事件发生后,财务危机已成为必然时,采取迅速的应急措施和策略安排,防止财务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尽可能降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 这时, 企业一方面要与股东和各债权方等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一切机会取得其谅解,对债务协议作出重新调整。另一方面,缩减日常开支,降低费用,生产自救。此外,还要积极筹集资金,特别是争取政府补贴和无息贷款,争取包括国际社会在内的社会捐助,从而弥补现金不足。
综上所述,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由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从而在形态特征、形成机理、外部影响以及防范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于企业改善管理、有效应对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姓名:
电话:
学历:
Q Q :
专业:
地址: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Copyright ©2019 www.gdlsgz.com蜀ICP备16030363号-6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