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介绍
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是崇文区历史较长的学校之一。最早创立于宣统元年八月(1901年)校址在崇文区雷家胡同,当时叫清真小学。建校初期仅有学生20名,教师1名。1932年学校改名为西北第二小学,学生增至200多人,教师16名。教学内容以一般文化课为主,阿文课为辅。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雷家胡同的校舍已不能满足于办学需要。学校董事会决定花1500元现大洋买下了位于东花市大街的灶君庙庙址。由于庙宇破旧,又决定向社会广为募捐筹款建新校舍。周围的回族百姓为建校筹款不遗余力,发起了“一文捐”劝募活动。“一文捐”少则捐一文,多者不限。由于起点低,对一般回民来说负担不重,但集腋成裘,凑多了就有大用处。一些回族生意人则尽自己的能力多捐,有的捐出自己的房产所得到的全部租金,有的捐出家藏古董让学校变卖后作为建校资金。著名回族京剧演员马连良作为学校的校董则采用义演方式为建校筹款,他经常在长安、开明、华乐、吉祥、广和等戏院轮流公演,他就在公演的合同期内加演义务戏,义务戏往往还是加演双出。他演的一场戏当时可卖票金400元。但他演义务戏不要分文份金,除给戏院一些必要开销外,可剩300多元,这些钱全都送给学校。马连良唱义务戏不仅选唱他的拿手剧目,而且作戏认真,一丝不苟,加倍卖力气,深得观众好评。参加义演的还有著名的回族京剧演员侯喜瑞、哈宝山、马崇仁、蒋少奎、雪艳琴等人。著名的汉族京剧演员肖长华、尚小云、叶盛兰、荀慧生等也积极参加义演,所得全部资金均用于建校。在回民群众群策群力众志一心支持下,新校舍于1941年1月落成。校舍为三座两层教学楼,共有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教室共12间,同时还盖了校长室、事务室、办公室和储藏室等平房。修建了操场。校门口摆放着原灶君庙具有近300年历史的建造于清康熙年间的一对铁狮子。1941年1月新校舍落成的同时,学校更名为穆德小学(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译音首尾字组成)。马连良的父亲马西园先生和李秋农先生先后任穆德小学董事长。1956年政府接管穆德小学。同年大华及穆兴小学并入。学校添置了图书、各种教具、仪器和体育器械,更新了课桌椅,改善了办学条件。1960年4月2日改名为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小学。1979年政府投资对经历了近40年的校舍进行了修整加固。1988年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学校重新将校名恢复成“崇文区回民小学校”。李秋农任名誉校长。 1989年4月3日在市区政府的支持关怀下,陆宇澄副市长和市区领导亲临现场办公,决定对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民族老校进行更新改造,市区政府投资200万元,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学校。(见右图)如今的回民小学教学楼是以绿色为主的拱形装饰结构的教学楼。新教学楼的建成说明了党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它振兴了民族教育,它点缀了东花市小区,它加快了回小深入改革的步伐。宽敞的楼道内挂着展示各民族团结的壁画、世界伟人、劳模、英雄人物的画像。教室明亮干净,每间教室面积为54平方米,配有闭路电视、投影仪、可容纳四五十个学生,钢窗、暖气、桌椅配套。学生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里学习、生活。 2001年为办好崇文区唯一一所民族寄宿制小学,区教委再一次投资近二百万元进行校舍的改扩建工程,到年底扩建工程竣工时,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还将有一座舒适温馨的学生宿舍楼,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行走读、寄宿双轨制的学校。
展开全文 -
- 上一篇: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 下一篇: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小学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