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来源:网络整理时间:2024-04-16 22:05:59
摘要:《隆中对》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隆中对》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详细信息,因信息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隆中对》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 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
教学目标
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式推断和战略方针
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1、导语: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的,诸葛亮又是如何点亮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去文中寻找答案。(板书:《隆中对》)
2、作者及《三国志》
作者:陈寿 字承祚,著有《三国志》
《三国志》
3、历史背景
结合汉末形势,豪强并起。
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标出生字及句读
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
1、借助注释将课文译成现代文,将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
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抓住“一”点,评文谈思
效仿易中天教授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来说说《隆中对》
(一)一位智者——国士无双
1、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
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哪些“亮”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看这样写有何好处?
讨论明确: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主人公更加客观全面。
五、课堂小结,提出疑问
理解文言字词句是学习好文言文的前提,应引起重视。
这样一位智者,刘备是如何见到的?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是怎样
的?大家课下思考,我们下节课接着说。
第 二 课 时
一、孔明现身,继续评点
(二) 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与小说也有不同的见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自前往寻访孔明,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与《九州春秋》则说是孔明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学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成哪种看法?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三国演义》中讲得很详细,而在本文中作者仅用“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做了简短的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小说要抓住读者,故在情节上大做文章,设置悬念等。而史传应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作夸大渲染,另外,此文中在突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因而简写三顾)
(三) 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既然作者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精彩,以致都略写人们熟知的三顾茅庐,那我们下面不妨就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
1、天下形势(豪强并起:曹操、孙权等)
2、有利条件(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荆州、益州可图)
3、雄图霸业(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内政、行动)
(四) 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对于张、关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啊,当曹操痛失谋士郭嘉之时,刘备喜得诸葛亮,自然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得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忠蜀汉的事迹。
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佳话,聆听卧龙先生的一席对策,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以及你对诸葛亮的看法,写一篇短评“我看诸葛亮”。
三、板书设计
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位智者——国士无双
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微语】如果要给美好的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如果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
- 热门推荐
- 燕山大学建筑构造考试大纲04-16
- 黑河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陆http://heihe.safetree.com.cn/04-16
- 疯狂猜成语乒乓是什么成语04-16
- 《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04-16
-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翻译赏析04-16
- 节约用电广告语04-16
- 《守望长城》阅读答案04-16
- 人事与专家工作处职责04-16
- 轰鑫森《刻瓷圣手》阅读答案04-16
- 点名表下载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