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体育运动学校坐落在古老的崆峒山下、泾河岸边。建校32年来,始终遵循“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体育生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办学宗旨,先后为国家和省级优秀运动队、大专院校和社会输送了千余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他们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育人为先 稳固根基
平凉体校历来“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思路,建立了由校长挂帅,学生科、训练科、教务科牵头,班主任、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做到德育工作每学期有重点,每个月有主题,每星期有专题,形成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针对新时期学生价值主体个人化、价值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学校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体育精神及体育职业道德教育。激励学生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摒弃拜金主义,弘扬体育精神。经常性地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辩论会、朗诵会、文艺节目表演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开展课堂上比学识,赛场上比本领,校园内比修养,社会上比品德的“四比”活动,夯实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学训并重 相辅相成
学校遵循“学训并重,体教结合”的办学思路,一手抓训练比赛,一手抓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训练工作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要求教练员在掌握一般训练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认识各项目的特殊规律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制订有针对性、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努力提高每一堂训练课的质量,实现训练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这正是中长跑、自行车、女子篮球等项目多年来跃居省内前列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张丽霞、李柱宏、刘浩军、逯艳、李晓刚、李文娟、彭娜等140多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所在。
文化课教学上,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课教学工作,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充分保证文化课教学时间,使学生训练、上课两不误。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学生提高训练水平和进入高校深造奠定了基础。
训练课锤炼了学生的毅力和意志,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文化课加深了学生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政府主导 氛围浓厚
平凉自古有崇尚体育的优良传统,“天下奇兵出崆峒”。近年来,平凉市更是把体育工作融入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格局中,不遗余力地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学校后劲发力注入了活力。
2013年,平凉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平凉市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对于促进优秀运动员队伍培养的良性循环,促进平凉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招生专业:运动训练
学习形式:全日制在校学习
学制:3年
收费标准:免收学费、住宿费800元/学年/生
展开全文